广东农垦70周年 为中国橡胶事业添砖加瓦

2021-12-03 10:26:58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

从1951年到2021年,广东农垦历经70年风霜岁月,砥砺前行,为中国橡胶版图添上绿意盎然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橡胶禁运封锁下,广东农垦成功在北纬17度以北的植胶禁区实现了橡胶种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发展时期,广东农垦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引进外资、对外开放,初步建成市场化经营体制;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下,广东农垦积极迈出“走出去”发展步伐,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利用期货现货两个市场管理风险,向打造一流的跨国现代农业集团的目标持续奋进,为我国天然橡胶事业不断添砖加瓦。

1打破封锁 开辟中国天然橡胶种植版图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天然橡胶作为国防与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资被划入禁运之列。这不仅断了我国进口天然橡胶的渠道,甚至一块胶片、一截橡胶芽条都不允许带到中国,如有违反将被逮捕、监禁甚至处死。在美国、英国的控制下,东南亚地区一些产胶国也颁布了特别严苛的“封关”法令。 

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工业原材料,在现代战争中,飞机、大炮、汽车的轮子,士兵的头盔、雨衣、胶鞋,防毒面具和防化服等,都必须用它来制造。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作出“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1951年8月31日,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经理兼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主持第100次政务会议。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要求自1952年至1957年以最快速度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种植橡胶770万亩。 

面对战争、封锁、禁运等手段,中国人没有屈服和退却,反而促使我国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天然橡胶事业的宽广大道。1951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华南垦殖局,由叶剑英任局长,主要任务是在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大规模垦荒植胶。仅用八九个月时间,我国就从全国各地动员、调集和征集了以人民解放军为主体,包括各大专院校的大批在校学生,从事林学、农学等各种学科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各类干部、社会青年、土改后的翻身农民、归国华侨等。四五十万人的垦殖大军日夜兼程,浩浩荡荡开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开展声势浩大的植胶事业。 

当时中国所有设有农学或林学系的大学,都接到来自中央的通知,积极动员农学、林学的教师和毕业生到华南参加橡胶垦殖工作。据农垦史料记载,从1951年12月至1960年,有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的师生及科研院所专家近600人,投入到华南垦殖局的建设中,在勘测规划、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成为农业专家,被誉为“南下尖兵”。 

与此同时,为了支持中国橡胶事业发展,海外侨胞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5年11月,爱国华侨雷贤钟变卖了海外家产后,冒着风险从马来西亚用木箱子偷偷带回了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橡胶种子、芽条及芽桩,用1年多时间就在海南定植良种胶苗1万多株,为中国胶树改良、天然橡胶产业提质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际学界看来,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巴西三叶橡胶树不适宜在北纬17度以北地区大面积种植,但是肩负重任的农垦人没有任何退路,他们跨越重重难关、克服种种威胁,让一棵棵橡胶树在中国版图上扎下根来,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一片片承载着希望的胶林。 

在热火朝天的垦殖事业中,他们每天除了面对高强度体力劳动的考验,还时刻面临毒蚊毒蚁、蛇蝎恶虫、吸血蚂蟥、蜇人野蜂的袭击,经常与超强台风、烈日干旱、暴雨洪涝等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同时有的农场面临恶性疟疾袭身,一个月就病死21人;有的农场职工遭到敌特土匪冷枪偷袭;有的农场一夜之间被烧掉橡胶苗660株、茅房23间。 

琼崖纵队老兵谢福回忆录中详细地记录了他的战友陈金照牺牲的故事,为了能及时运送一筐胶种,陈金照在万泉河合口处遭遇山洪坚持渡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些胶林深处的坟茔,是垦殖大军特殊的“单位”,是无数光荣生命的安息地。他们没有烈士的名分,甚至连名字都不为外界知晓,但他们都有着伟大的平凡。 

1958年,华南垦殖局成立之初种植的橡胶在这一年开割,当乳白色的胶水流入胶杯,振奋了所有人的心。中国橡胶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亲临现场见证第一批橡胶开割的历史性时刻。天然橡胶垦殖和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地位举足轻重。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前往华南垦殖局胶园视察。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西联农场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将橡胶比作珍珠一样珍贵。 

经过一代农垦人的青春奉献,1982年10月16日,当时的国家农牧渔业部向世界宣布,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天然橡胶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华南垦殖局成功创造了在北纬17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的世界奇迹,而且最高种植纬度到达北纬24度,为我国建成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艰辛探索 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 

1951—1978年,广东农垦的橡胶种植事业经历了三次大发展、大调整的曲折历程。 

1952—1954年,正值朝鲜战争爆发时期,橡胶物资需求极为紧迫,华南垦殖局处于半军事化性质阶段,为了迅速建立华南橡胶生产基地,中共中央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定了“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机器后人力”的发展方针,决定首先开发雷州半岛和海南平原地区,重点放在雷州半岛。华南垦殖局植胶总任务“暂定为800万亩,1955年完成”。经过不懈努力,1952年,海南、高雷和广西南部的852万亩橡胶宜林地勘测设计工作顺利完成,采运橡胶种子达42.5万公斤,开荒153.78万亩,橡胶树定植2143.86万株,为华南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4—1958年,随着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中苏两国中止了橡胶合作协议。林业部决定将垦殖工作从事业管理转向企业化管理,垦殖场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制、生产责任制等一系列经营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华南垦殖工作也出现了“大转弯”,对人员队伍和植胶土地进行调整和收缩,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来的计划修改为“植胶200万亩,到1961年完成”。同时制定了“依山靠林”的植胶方针,把发展重点从大陆转到海南,从平原转到山区。至1955年年底,垦区橡胶种植面积仅存77.73万亩。1956—1957年,橡胶种植面积有所恢复,至1957年年底达到92.81万亩。 

1958—1978年,农垦经营体制进入了曲折变动的艰难时刻,农垦系统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几经调整,经营方式也不断变化。1958—1968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南垦殖局下放给广东省领导,并改为广东省农垦厅。 

《1970—1974年橡胶生产发展规划》要求5年内橡胶种植面积达750万亩。但由于生产重量轻质,橡胶树定植死亡严重,中小苗管理差,到1974年年底橡胶树种植面积仅达到364.43万亩,干胶总产量4.07万吨。 

总结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广东农垦认为,要在重量和重质的双重前提下,去完成任务指标;要在科学的种胶、管胶、割胶的技术规程下,去做好经营管理;要在合理的政策、制度化的管理下,去安排、协调种植工作。1974年8月广东省农垦总局成立后,推行科学种胶、科学管胶和科学割胶的技术规程以及岗位责任制等管理制度,从而扭转了生产管理上的混乱局面。至1978年年底,橡胶种植面积达到354.64万亩,干胶总产量7.8万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这个大背景下,广东农垦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1988年1月,海南农垦从广东农垦划出。1978—1991年,垦区生产总值(不含海南农垦,下同)从2.02亿元增长到7.30亿元,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结构转变为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集体经济、联营经济、个体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从基本单一的农业经济逐步转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综合经营。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广东农垦也加快探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步伐。 

在实行市场经济后,农场工人吃饭要靠市场了。当时市场每吨干胶价格为6000—7000元,扣除种胶成本后,每亩橡胶的利润只有100多元,难以养活工人。而荔枝、龙眼等水果,当时每公斤价格为16—20元,从最坏打算,即使每公斤跌到6元,还不至于亏本。因此,为了适应市场节奏,保住经营,大批农场开始改种水果。 

同时,在橡胶种植端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科技水平落后,产量低。过去橡胶树的品系差,抗风、抗旱、抗病能力差,产量较低。二是割胶制度不科学,管理效率低。过去大多数农场是两天一割制,每人只能管理两个树位共500株胶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广东农垦一方面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橡胶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推广高效低频割胶制度、免磨胶刀、“杯胶”作业、中小苗胶园葛藤覆盖技术等,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岗位管理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广东农垦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发展活力。针对橡胶农场管理链条长、效率低、非生产性人员过多、管理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实施机构改革,优化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次,精简非生产性人员,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体系,激发农场活力。 

此时,农场不但要面对国内供需的竞争,还要面对全球天然橡胶市场的竞争格局,这一时期国内天然橡胶市场还出现了另一个现象,即产品的价格摆脱过去计划经济影响,市场价格开始主要取决于产品供给、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反映预期价格的期货市场上。广垦橡胶集团在定价时,会参考新加坡、东京和上海三大期货交易所的价格,并根据客户对不同的产品需求情况每天灵活定价。 

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广垦橡胶集团建立了产、加、销运作机制。一是实施“大营销”战略,在国内外建立大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合理布点扩展国内外市场,形成了一个由广垦橡胶集团销售有限公司及七个办事处、青岛广垦橡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广垦橡胶(泰国)销售公司和广垦橡胶(新加坡)有限公司,覆盖华南、华东和华北三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营销网络,2016年并购泰华后还拥有泰华全球营销网络。 

二是统筹产、加、销工作,高效有序地指导国内外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通过橡胶集团本部的营销中心、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有效发挥集团管理优势,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程,对下属各企业的产、加、销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和管理,再统一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形成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的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市场研判水平和市场风险管理控制水平。 

3积极“走出去” 拓展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广东农垦围绕“海外再造新广垦”的战略目标,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积极主动开拓海外市场,大力推动天然橡胶产业“走出去”发展。在广东农垦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广垦橡胶集团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选择投资泰国沙墩府关嘉隆县一家工厂,并设立泰国广垦橡胶(沙墩)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800万美元。2016年,广垦橡胶在成功收购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胶企业泰国泰华树胶公司后,集团拥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并在新加坡等地设立了海外贸易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经营企业。 

在企业看来,“走出去”发展是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焕发新机的重要一步。 

首先,天胶企业“走出去”发展是为了突破我国植胶资源瓶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受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及土地资源因素制约,我国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区域仅在云南、海南、广东三省部分区域,可继续扩种的面积十分有限,上中游种植、加工发展空间不足。广垦橡胶集团确定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当地利用天然橡胶资源,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其次,天胶企业“走出去”发展也是为了有效保障我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通过海外天然橡胶产业投资和跨国并购,广垦橡胶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化布局、全产业链经营、具有较强资源掌控力的大胶商。2020年,广垦橡胶集团天然橡胶产量80.2万吨,经营收入102亿元。其中,90%的产量和80%的营业收入来自海外板块。集团产品成功销往70多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市场占比已经超过45%,拥有了“三棵树”“广垦”“泰华”业内知名品牌,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具备新加坡、上海、东京三家交易所交割资质的企业。广垦橡胶还返销国内,不仅满足了我国航空高端产业对天然橡胶品种和性能的特殊需求,有助于解决优质橡胶资源供给受制于人的问题,也大大提升了我国天然橡胶这一战略物资的供给安全保障水平。 

最后,天胶企业“走出去”也推进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对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十分重视。“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这为广垦橡胶集团进一步提升天然橡胶产业国际合作的层次水平、扩大合作的区域范围,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泰国前总理阿披实、英拉,马来西亚前总理纳吉布等东盟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会见广东农垦领导或出席境外项目签约仪式。境外天然橡胶产业建设投资开发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区域间市场深度融合、密切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经关系和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垦橡胶通过市场化手段走出去,主要分为合作投资、独立投资、并购三个阶段。 

一是合作投资阶段。2005—2009年是广垦橡胶集团国外发展的探索阶段,通过调研,选择了橡胶产业发达、投资环境较好的泰国作为“走出去”发展的第一站,在泰国沙墩府、董里府先后合资建设两个橡胶加工项目,与泰方合作经营;随后3年,又在马来西亚尝试橡胶种植项目,通过租赁土地种植橡胶、购买胶园等方式,规划投资橡胶种植20万亩。 

二是独资发展阶段。2010—2015年广垦橡胶逐步熟悉了国外经营环境,进入独资投建项目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是并购发展阶段。2016年,广垦橡胶集团抓住机会并购了泰国老牌天然橡胶企业——泰华树胶(大众)公司,实现对泰华公司下属17家标准胶、浓缩乳胶、烟片胶等产品加工厂控股经营,掌握了泰华在泰国、老挝和柬埔寨约1万公顷橡胶园,拥有了泰华公司驻中国、泰国、印度、迪拜等地的销售网络。并购泰华公司后,广垦橡胶集团天然橡胶年加工能力达150万吨,橡胶种植土地面积150万亩,跃升为全球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走出去”以来,广垦橡胶集团一直坚持国家战略和企业需要相结合,科学谋划。确立以东盟国家为重点,选择与中国外交关系良好、政治社会环境稳定、项目所在地发展规划与垦区优势产业互补的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低调进入、先易后难、务实推进、早见成效”的方针和“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及“先主要产胶国后次要产胶国、先投入加工业后发展种植业、先控有现存资源后开发未来资源”的发展策略。 

目前广垦橡胶集团在国内外拥有60余家天然橡胶种植、加工、贸易企业,2所科研机构以及32个橡胶种植基地农场。2020年,集团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连续四年双超100亿元。集团旗下产品体系涵盖国内国外浓缩乳胶及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标准胶、复合胶,国内全乳胶、5号标准胶、10号标准胶、TSR9710胶、SCR-RT20胶等,并在特种胶、高端胶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4“两条腿”走路 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管理风险 

通过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垦橡胶集团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产业规模,提升集团效益。在国内现货市场,第一阶段是上规模。2016年以前主要是在海南、云南主产区通过并购及新建等方式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了近10万吨的优质加工规模。第二阶段是提效益。2016年至今,以上海期货交易所全乳胶及20号胶期货品牌认证为契机,集团按照板块化统一原则优化国内项目的管理,同时和国内外大型知名轮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开展高端轮胎专用胶及高端特种胶的生产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方面,广垦橡胶集团在并购泰华树胶后,进一步发挥泰华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轮胎企业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现货长约,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收购泰华树胶后,集团对利用期货工具避险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为此,集团积极申请海外交易所的品牌认证,目前广垦橡胶集团泰国自有5个工厂及泰华树胶部分工厂已经通过了东京商品交易所的20号胶认证;泰华树胶有好几个工厂也通过了新加坡交易所的烟片胶及20号胶认证。 

在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过程中,集团也在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原料和产成品价格的波动风险。一方面是针对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如果原料供应因为重大极端天气等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且工厂尚未建立安全原料库存水平,为防止后期采购过程中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会提前在期货市场买入采购,保障后续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针对产成品价格波动风险,公司主要利用国内上海期货市场的期货或者期权工具。当市场弱势特征较为明显、现货销售不畅时,公司在采购原料的同时,会同步在期货市场进行卖出保值规避风险;在市场趋势不明显,但期现基差较大或者期货交割利润好于现货销售时,以及库存敞口较大时,公司会逐步在期货市场进行卖出保值。 

对于集团的海外业务来说,由于海外产品主要是20号胶,大部分会通过上海期货交易所20号胶期货来进行保值,另外一部分以新加坡20号胶期货月均价+升贴水的长约计价合同,则会通过新加坡交易所进行保值操作。同时,由于面临的汇率风险,集团也会通过两种途径进行解决,如果卖国内产品,那么直接通过上海期货交易所20号胶期货人民币结算的方式避免汇率风险;如果是美元则是在新加坡或泰国当地银行进行锁汇操作。 

在“走出去”发展的过程中,广垦橡胶坚持期现“两条腿”走路,保障国内橡胶供应安全,每年返运国内天胶产品60余万吨,弥补国内缺口量的比例超10%,同时销往国外市场50万吨。看向未来,广垦橡胶集团以建设国内领先、全球知名的跨国大集团为目标,重点发展海外天然橡胶产业,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深化改革发展,积极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加快国内外同步上市步伐,全力打造全球知名跨国橡胶产业大集团。 

本文相关期货品种

橡胶

  • 品种分类:

    能源化工

  • 交易场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

  • 交割方式:

    实物交割

  • 交易代码:

    RU

查看详细资料
本文标签: 橡胶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