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品交易所30周年:与实体经济共成长 市场功能有效发挥

2020-07-22 04:51: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从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至今,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已走过30年历程。从最初的现货交易到远期交易,再到1993年推出期货交易;从开业的5个农产品,到目前品种涉及粮、棉、油、糖、果和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从开业当天成交927手,到今年6月的日均超过600万手;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报春鸟”,到现在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衍生品市场。郑商所30年间不忘初心使命,助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作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抗“疫”贡献“期货力量”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遭受了一轮严峻考验,郑商所在助力企业渡过难关的过程中,运用期货特有的功能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是期货市场基础功能之一,越是现货市场波动剧烈的时期,功能发挥也往往越充分。”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以今年为例,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链运转不畅,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实体企业现货流通不畅,经营风险陡然增大。在此背景下,交易所保持正常开市、市场平稳运行的状态,为相关商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经营发挥了独特作用,贡献了“期货力量”。同时,实体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市场管理风险,市场总体成交、新开户数、法人客户成交持仓量占比等指标都有较大提升。

除了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外,郑商所还在缓解企业生产流通等方面提供了帮助。据郑商所相关人士介绍,商品期货实物交割是确保期现价格收敛的保证,顺畅的交割流程也为实体企业提供了额外的购销渠道。在现货市场因各种原因流通不畅的情况下,期货市场补充购销渠道的作用更为突出。以动力煤为例,动力煤是国内实物交割量最大的期货品种,历次主力合约均发生交割。截至2020年6月,累计交割27次,参与企业105家,交割量合计1381.5万吨。

据了解,疫情期间,浙能集团旗下浙能富兴燃料公司利用动力煤期货买入套保,建立虚拟库存,在锁定用煤成本的同时,动态配合现货库存变化,择机交割填补现货供应缺口,及时补充了库存,缓解了保供压力。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方面,郑商所的棉花期货表现突出。2019年底以来,棉花注册仓单量折合棉花在100万吨上下,居市场首位。今年疫情期间,上海纺投贸易公司利用期货市场标准仓单交易,与相关银行对接,开展买断式回购业务,以3.915%的较低利率获得融资款,获得流动资金超过7亿元,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

肩负市场化改革重任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实体企业再次看到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讲起郑商所的发展历程。1990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由现货起步、引入期货机制,旗帜鲜明地传递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信号。1993年,改革提速之后,在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并正式推出期货交易。

“1995年,也是郑商所成立的第5个年头,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新中国第一部既符合国际期货一般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创新意义的期货交易规则,为中国期货市场整体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模板。”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期货市场所有的交易规则和主要制度规定都来源于此。同时,在市场文化建设和配套上,郑商所还推动出台了第一步地方性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推动创办了最早的期货行业专业报纸《期货导报》(今《期货日报》)。

2019年,红枣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交易。多年以来,红枣现货市场缺乏权威价格,在红枣期货上市后,郑商所联合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开展了红枣现货价格的监测,并于2019年11月27日正式在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官网发布,完善了市场价格体系。

与之类似的还有甲醇市场。国内传统主流汽运方式运输半径通常在500公里,在“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流通格局下,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甲醇期货上市后,通过合理实物交割制度设计,彻底解决买方违约风险,以“汽船联运”模式将我国甲醇运输范围拓展至2000公里以上,成功打通了“内蒙-环渤海-华东-华南”运输线路,进一步促进了区域间供需平衡,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形成。

2004年上市的棉花期货是国内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以来上市的第一个新品种。至此,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期货市场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此后,郑商所面向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截至今年,郑商所共上市交易21个期货品种和6个期权品种,工具数量国内最多,覆盖了粮、棉、油、糖、果和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其中,PTA、甲醇、玻璃、硅铁、锰硅、纯碱等6个品种为全球首创,主要品种期现货价格相关性良好,“郑州价格”的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有力带动大宗商品市场的现代化发展,助力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

服务国家政策实施

从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至今,郑商所已整整走过30年,从最初的现货交易到远期交易,再到1993年推出期货交易;从开业的5个农产品,到目前品种涉及粮、棉、油、糖、果领域,以及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从开业当天成交927手,到今年6月日均成交超过600万手;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报春鸟”,到现在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衍生品市场。30年间,郑商所不断完善期货品种体系,加强市场建设,持续贴近市场开展创新服务,贴近现货市场不断完善合约规则制度,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作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例如在服务供给侧改革进程、助力乡村振兴落地、投身脱贫攻坚实践和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

截至目前,郑商所主要品种价格发现功能良好,多数品种期现货价格走势保持较高一致性,超七成品种的期现价格相关性系数在0.9以上,远期价格指导意义重大。如白糖期现货价格相关系数长期保持在0.95以上,“风向标”作用良好,国内重要的生产、进口加工和贸易企业,都将白糖期货价格变化作为现货销售策略制定的依据,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销售策略和价格。

脚踏实地服务涉农产业

期货市场发源于农业,也服务于农业。期货市场集中公开竞价,及时汇集和反映大量相关信息,形成前瞻、权威、透明的期货价格。农产品期货价格一经产生,便实时、免费提供给市场,缓解中国农业“小生产、大市场”格局下买卖双方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传递效率低等问题,有助于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例如,2017年年底苹果期货上市后,次年苹果收购季出现灾情,各地苹果收购价较往年提前14天进入稳定期,市场效率显著提升,果农也依靠期货价格提高了议价能力。

此外,通过期货套期保值,涉农主体能够有效转移其面临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稳定生产经营活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各产业链利用期货市场衍生出多种灵活的贸易方式,如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企业经营方式进一步丰富。

期货仓单的金融属性也为涉农企业融资开辟了思路。期货标准仓单质押给期货交易所,手续费折算年利率仅0.9%,能够有效降低实体企业成本。以近五年为例,白糖、棉花、菜籽油、菜籽粕、强筋小麦等品种期货仓单累计申请充(折)抵金额(按5年间各品种平均价粗略计算)分别达613.64亿元、794.27亿元、163.11亿元、8.43亿元、6.34亿元。

“保险+期货”是郑商所发挥市场功能,服务“三农”的又一主阵地。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保险+期货”试点以来,郑商所“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共立项78个,涉及棉花、白糖、苹果、红枣等品种,累计覆盖新疆、甘肃、陕西、山东、湖南、河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的国家级贫困县38个,涉及农户近10万户。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郑商所“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赔付金额共计7000余万元,平均赔付率接近70%。其中,2019年陕西富县参保果农共1780户,涉及果园2万亩,最终产生赔付1800万元,5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受益362万元,户均达7000元左右。

本文相关期货交易所

郑商所

中国大陆

会员制交易所

  • 成立时间:

    1990年

  • 场所全称:

    郑州商品交易所

  • 会员数量:

    163家

  • 注册资本:

    9060万元人民币

查看详细资料
本文标签: 郑州商品交易所